200亿英镑的财政缺口足以让五个常任理事国走向崩溃,而在英国时间7月28日,那一天的社交媒体上关于这个消息的热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唐宁街10号门口贴着一条耀眼的白色封条的照片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播开来,这个曾经的全球霸主,统治了四分之一土地的岛国,如今因为无法筹集到急需的200亿英镑资金,正式宣布地方政府破产,这一消息令人震惊。
许多人看到这个数字时,都感到有些困惑,认为200亿英镑在国际金融界的庞大数字相比于其他危机或许并不算什么,甚至觉得它连中国恒大的债务的一小部分都不如。然而,这却恰恰是英国财政现状的真实写照,财政的崩溃早已显露出端倪。
根据最新发布的政府数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显示,国债总额已经超过了令人咋舌的2.6万亿英镑,这意味着每个英国公民都背负着大约3.8万英镑的债务,沉重的负担难以言表。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仅仅利息支出就超过了1100亿英镑,这一数字已经比英国的国防预算高出了整整300亿。如此庞大的开支让人瞠目结舌,这些资金本可以用于建造约50座崭新的医院,但如今却不得不得用于偿还历史遗留下来的旧账。
展开剩余75%值得注意的是,英国的医疗体系如今成了财政支出的最大漏洞。国家健康服务(NHS)每年的预算高达1800亿英镑,占到了政府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然而,由于制造业严重空心化,约80%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依赖于进口。最近,由于英镑贬值,采购成本飞涨,去年胰岛素的价格就猛涨了47%。眼下,普通的感冒病人即使想去急诊也往往需要等上长达12小时,救护车的响应时间更是超过了90分钟。这一切不禁让人感叹:脱欧所带来的种种后遗症依然在发酵中。
海关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英欧之间的贸易额较2019年已下降了18%。仅在进出口文件的处理上,中小企业每年就要多花费130亿英镑。而伦敦金融城也在这场危机中失去了约7000个工作岗位,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国际金融巨头纷纷将欧洲总部迁往了法兰克福,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经济危机。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去年的时候,我国关闭了最后一座燃煤电厂,如今,天然气发电在电力生产中的占比已高达60%。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英国居民的电价是法国的2.3倍,德国的1.8倍。在伯明翰,普通家庭在冬季的电费账单甚至突破了4000英镑,这一费用相当于当地清洁工两个月的工资,使得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而美国的加息政策则成了沉重的打击。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会导致英镑的价值大幅跳水。尤其是在2022年9月,特拉斯政府的一项减税计划引发了市场的恐慌,英镑兑美元一度跌至1.03,创下历史新低。此时,英国央行被迫抛售外汇储备来挽救市场,结果在短短半年内储备缩水了40%。如今英国的外汇储备仅剩1000亿美元,这笔钱还不够支付三个月的进口账单。
然而,最魔幻的是,在英国宣布破产的当天,伦敦股市却意外上涨。富时100指数在这一日上涨了1.2%,因为一些投资者赌测政府可能会出售更多的国有资产。大英博物馆甚至已挂牌出售部分藏品,连历史悠久的皇家邮政也被摆上了货架。但这点资金如沧海一粟,根本无法填补财政的巨额窟窿。回顾英国电信的私有化过程,最终取得的收益仅为130亿,而这笔资金还远远不够填补半年间的利息支出。
与此相对的是,超市货架的空置现象愈发严重。根据Tesco发布的最新财报,蔬菜的缺货率高达15%,而鸡蛋的价格则比2019年上涨了整整三倍。由于需求暴涨,食品银行的门前排起了长队,领取救济食品的人数与去年相比增长了40%。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的购物小票显示,三根黄瓜的价格为4.5英镑,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时薪。
这一场破产事件无疑给所有发达国家敲响了警钟。当制造业的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相互交织,而福利体系已经超出了经济的承受能力,任何一个曾经强盛的帝国都有可能轰然崩塌。足以支撑英国百年辉煌的信用体系,在短短的十四年间被挥霍一空。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作为第一个倒下的老牌强国,这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动荡。
发布于: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